第四章:大理,点燃了我的斗志

加入书签


    那年火把节,部队为了让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感受一下白族的文化习俗,也在军营办了一次火把节。

    那次火把节启发了我的写作灵感,我写了一首题为《节日篝火》的散文诗并配了一幅自己画的水粉画,投给军区《战旗报》的副刊,结果中稿了。

    后来,我在连队图书室读了一本诗集《那天的雨》,读到作者简介才意外发现,诗人便是副刊的责任编辑余青老师,而大理剑川县便是她的家乡,怪不得她能读懂我写的散文诗《节日篝火》并编发见报。

    部队首长看了战旗报,发现我能写会画,又将我从团政治处调到师政治部工作。

    夏日的风吹过,我穿着夏常服,背着携行具,踏上大理市的公交车,上车后我打开钱包一看,都是50元和100元。

    “军人免费。”司机摆摆手。

    我当时愣了一下,随后看见车上“军人免费”的提示牌,心里挺感动。

    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奶奶,背着竹筐缓缓走上车,她看了看穿军装的我,我看了看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她。

    “老奶奶,你坐。”我立马将座位让给她,她好像不会说普通话,注视着我笑了笑,笑得很慈祥。

    不到片刻,公交车便驶入大理古城,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传说中的大理古城,在众多基层战士里,我是唯一一个有机会看见古城的士兵。

    “喂,欧阳干事吗?我到了,宣传科怎么走?”当公交车停在部队门口,我才发现原来师部就在大理古城。

    “在门口等一下,我叫人来接你。”欧阳干事“扑通”一声挂断了电话。

    “是王老兵吗?欧阳干事叫我来接你。”宣传科报道员胡向诚迎面走来,他长得有点黑,有点瘦,说话的语调和大理老乡的语调差不多。

    “是!诶,我听你说话的口音,你是大理人?”我跟着胡向诚走进师部大院,问道。

    “听说你会画画!”走进宣传科办公室,一位正在擦拭相机的三级士官,抬起头看了看我。我看了看他,只见他的圆圆脸蛋上,一对浓眉大眼炯炯有神。

    “是!班长。”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老班长韦家骏。他是一名资深的军事记者,也是一名专业的摄影师,他是我后来学习摄影的启蒙老师。

    “呼呼!”狂风像狮子吼一样,宣传科办公室的门窗左摆右晃,发出“砰砰”地撞击声,我上前关好门窗。

    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深夜,我和胡向诚在办公室加班写稿,写不出稿子的我们索性拿出光盘,看电视剧《士兵突击》正看得起劲。

    “嘟嘟!”突然,韦班长打来电话:“你们两个,现在赶紧拿上电筒到洱海门来找我!”

    “可是班长,没假条,门口的纠察会拦我们。”胡向诚有些疑虑。

    “我已经跟警调连的排长打过电话,你们快出来,这时候拍照效果最好!”韦班长催道。

    “但是?班长,外面现在又刮风又下雨的!”胡向诚注视着办公室窗外随风狂摆的树枝,豆大的雨滴正“噼里啪啦”打在窗户玻璃上。

    我注视着胡向诚,心里乐坏了!嘿嘿,三级士官命令我们出去拍照,这下总算“出师有名”,终于可以在大理古城拍几张照片寄回家了。

    “哎呀!我说老胡呀!都当兵的,大老爷们的!还怕这点雨吗!快走啦!”我推搡着胡向诚走出办公室。

    “你给我画条龙出来!”刚到洱海门,韦班长就递了把电筒给我。

    自幼生于书画世家的我当时就愣住了,大脑一片空白!一个大大的问号写出了我当时的第一反映?

    “班长,没有笔和纸,怎么画?”我疑惑道。

    “你就用电筒在半空中画。”韦班长蹲在城门前,架好了三角架。

    我没再多问,立马舞动手中的电筒,用光束在半空中画了一条龙。奇迹诞生了!

    那一夜,我挥舞着光束,韦班长操控着单反相机,我们在洱海门下用长曝光这一摄影技法,拍摄了《蛟龙出海》《双龙戏珠》等经典摄影作品。

    遗憾的是,当时我忘了跟洱海门合影。

    
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本站网站:www.kuaishuku.net